
11月5日,山西省“五小”創新大賽優秀成果展的現場,一臺銀灰色的可供坐立便攜式換藥裝置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的注意。王淑青身著挺括的正裝,側身指著裝置的調節開關,為大家耐心介紹。 作為市中醫醫院消毒供應中心護士長,這是她第三次帶著這項成果站上創新大賽的展臺。誰能想到,這個拿下醫院首個護理類實用新型專利的“明星裝置”,最初只是為了讓臥床換藥的病患少遭點罪。“創新是為了把護理的難處實實在在解決掉。”王淑青的言語中帶著一股韌勁,而這股韌勁,早已深深刻進她的護理生涯。 這份韌勁,也體現在她精湛的專業技術上。憑借“穩準輕”的扎針輸液手藝,很多住院老人尤其認可她,常常主動要求“讓王護士長來給我扎針”。一次,一位姓董的老人需要輸液,因血管條件差,兩名年輕護士嘗試后都未能成功。王淑青聞訊趕來,指尖輕捏針頭,目光鎖定血管走向,緩緩調整進針角度,一下便精準扎入。看著藥液順暢滴下,老人愣了愣,隨即笑著稱贊:“技術就是好,一點沒感覺。”從那以后,這位老人每次到市中醫醫院輸液,都要等王淑青值班,還主動把她推薦給了自己的親戚朋友。 正是這份在急診科、外科摸爬滾打練就的細致,讓王淑青成了護理創新的“有心人”。日常工作中,她格外留意患者的感受與護理的痛點。她發現,患者換藥時胳膊容易下滑,護士往往需要一手托住患處、一手操作,十分不便;可若讓患者躺著換藥,護士又得彎腰弓背半個多小時。“既要讓患者舒服點,又能讓同事少受累,能不能改改?”這個念頭一旦萌生,就牢牢扎根在她心里。 她反復研究現有換藥車的構造,針對護理流程中的核心痛點逐一突破,最終研發出“可供坐立便攜式換藥裝置”。有了這個裝置,護士站著就能完成操作,患者坐著也無需費力支撐,同時還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風險。這項成果不僅拿下醫院首個護理類實用新型專利,更在省、市“五小”創新大賽中頻頻獲獎。 在王淑青眼里,護理從不是“會打針換藥就夠了”的手藝,而是“要跟著患者需求不斷成長”的事業。今年,她又多了個老年綜合評估師的新身份。這是繼心理咨詢師、中醫康復理療師、高級考評員之后,她取得的第四個跨界證書。她結合中醫康復知識,教老人家屬為老人做穴位按摩,指導他們搭配清淡易消化的調理飲食。她把中醫康復理念融入術后護理,并將相關研究寫成論文發表在國家級期刊上。 近幾年,王淑青的護理“版圖”不斷拓寬。作為市紅十字會講師、市扶殘助殘促進會的志愿者,她多次開展健康講座,累計服務超5000人次。在社區、鄉村開展義診時,她教老人測血壓,把用藥禁忌編成容易記的順口溜。在各類培訓中,她手把手教學員處理外傷傷口,連纏繞繃帶的細節都演示得明明白白。 2023年,陽泉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們又多了位“王老師”,王淑青受邀成為該校的一名外聘教師。她上課從不照本宣科,而是把臨床里的故事搬進課堂。她會帶著學生模擬應急場景,教他們怎么安撫焦慮的家屬,怎么快速處理突發的護理問題。去年畢業季,學生特意捧著錦旗來找她。在王淑青看來,這是對她教學最好的認可。 而更讓她自豪的是,今年12月,她作為市中醫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的代表,將帶著醫院“6S管理防控不良事件”的經驗,赴香港參加關于消毒供應的國際會議。這套她參與優化的管理方法,讓醫院器械差錯率降到了0.02%,她要把這份方案講給更多的同行聽。 從臨床病房的細微護理,到代表醫院的經驗分享,王淑青用行動證明護理的真諦是專業為骨、愛心為魂,是把每一次操作都當成守護,把每一份信任都化為溫暖。顧 超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