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白紙、一支鉛筆,坐在街巷的石階上,全神貫注描繪古村的石頭民居……11月9日,來自河北美術學院的學生王淼在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巨城鎮巖會村采風速寫。“我經常利用節假日去鄉村采風。其中,巖會村的建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而且保護得非常好,讓我仿佛穿越時光,回到了古時。”王淼說。 巖會村是中國傳統村落,坐落于太行山間,又有桃河水蜿蜒而過。村中,始建于唐代的興國寺巍然矗立,訴說著村莊的千年歷史;始建于明代的棟梁閣巧奪天工,展示著“石閣無梁”的營造奇觀;明清時期修建的翟氏棋盤院布局精巧,烙印著儒商世家的輝煌歷史…… “古建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然而,隨著時光流轉,這些古建筑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毀。對此,我們大力推進古建筑保護與修復,讓千年古村煥發新的光彩。”巖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翟寶平說,巖會村以保護與重現為“雙翼”,按照“尊重歷史、修舊如舊;延續文脈、保留特色”的原則,組織古建專業修繕施工團隊,對“育興成”片區的6處古院落進行搶救性保護和整治提升。 這6處古院落均建于明清時期,總面積近2000平方米。針對建筑物外部,巖會村通過修復、加固等辦法,對古院落進行原真性保護和修復,從而保留建筑物原始風格和特點。針對建筑物內部,村里通過增添現代化設施,開發民宿項目,從而實現活態化利用、功能性提升。此外,巖會村對村中街巷進行了保護和修復。村里組織專人對部分破損的石板路、鵝卵石路進行修復,并用石板或鵝卵石鋪設部分重要道路,實現街巷風格的統一。 如今,記者漫步在巖會村,古街、古樓、古井、古樹等隨處可見。翟寶平說:“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有效保護和活態傳承’,這為我們今后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計劃編制保護措施,積極申報歷史文化名村,注重保護農耕農藝、家風家訓等鄉愁記憶,用好老房子、老物件、老手藝等資源。” “現在,每逢節假日,來巖會村游玩的人不少。村里人氣旺,還帶動了農產品銷售。活化保護古村落和古建筑,讓‘好風景’變成‘好錢景’。”翟寶平說,“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還提出‘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下一步,我們將以全會精神為指引,繼續依托文化資源和農業優勢,打造旅游項目,讓村子既留住鄉愁,又實現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