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當思政課堂走出教室,當紅色足跡化作鮮活教材,教育便有了直抵心靈的力量。
近日,市十四中組織學生開展“行走的思政課”研學活動,正是對“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的生動踐行。
活動中,學生們參觀平定縣娘子關鎮(zhèn)磨河灘村的“百團大戰(zhàn)·磨河灘戰(zhàn)斗舊址”,觀看《遇見娘子關》演出。他們不再是品讀書本上的歷史知識,而是親身觸摸古城墻的斑駁肌理,聆聽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感受山河壯闊的自然之美。
“行走的思政課”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的時空界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體驗相融合,既讓學生在研學中拓寬了視野、錘煉了品格,更引導他們將個人成長與民族復興緊密相連。
山河為卷?青春作答
站在娘子關的關城上,涼風卷起衣角,遠處的河水如碧帶環(huán)繞,腳下石磚歷經(jīng)滄桑仍然堅實。這場研學我本以為是一場“放松之旅”,沒想到成了叩擊心靈的成長課。
初到娘子關鎮(zhèn),最先震撼我的不是“天下第九關”的威名,而是那些藏在細節(jié)里的歷史。參觀磨河灘戰(zhàn)斗舊址時,老師指著墻上深淺不一的彈痕說,這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八路軍抗擊日寇的印記。我伸手輕觸,粗糙的磚石觸感仿佛穿越時空,與課本里“百團大戰(zhàn)”的文字重疊。原來歷史從不是書頁上冰冷的鉛字,而是能觸摸、有溫度的,是無數(shù)先輩用熱血守護的山河。
沿河而行,我們來到了娘子關瀑布。水流從數(shù)十米高的懸崖傾瀉而下,水霧在陽光的照射下生成彩虹。同行的老師蹲下身,指著河床的巖石紋路講解:“瀑布是地殼運動與流水侵蝕共同作用的結果?!蔽液鋈幌肫鸬乩碚n本上的“外力作用”章節(jié),曾經(jīng)抽象的“侵蝕”“沉積”,此刻都化作了眼前奔騰的水流、嶙峋的巖石。原來,知識從來不是孤立的碎片,當它與真實的山河相連,便有了生動的意義。
我最難忘的是在娘子關古鎮(zhèn)的走訪。青石板路上,一位老奶奶坐在自家門前納鞋底,身旁的竹籃里放著剛摘的花椒。老磨坊里,吱呀作響的石磨正將玉米粒磨成粉,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香味。
一位擺攤的老人給我們演示剪紙技藝,紅紙在他手中翻飛,片刻便被剪成了“娘子關雄姿”。他說:“這手藝傳了三代,我就想讓年輕人知道,娘子關不只有關隘,還有咱老百姓的尋常日子?!笨粗欠r活的剪紙,我忽然懂得,文化從不是博物館里的陳列,而是代代相傳的生活與熱愛。
讀高三的我,正站在人生的“關口”,曾為成績焦慮,為未來迷茫。這次研學讓我明白:先輩守護山河的堅定,是面對困難的勇氣;山河孕育萬物的從容,是沉淀積累的智慧;古鎮(zhèn)傳承文化的執(zhí)著,是堅守初心的力量。
這場研學不僅是一次校外實踐,更是我們的一次精神洗禮。它讓我在歷史中汲取力量,在自然中開闊眼界,更讓我懂得青春的奮斗不僅是書桌前的埋首苦讀,更要以堅定的姿態(tài),守護心中的熱愛。?王?嵐
永不消散的青春回響
車輪滾滾,載著一車朝氣蓬勃的少年,駛向那片被歲月與烽煙浸染的土地。路上,老師像一位熱情的音樂指揮家,率先起了個頭。那熟悉的旋律如同一支火把,瞬間點燃了同學們的熱情。
在老師的引領下,起初零星的跟唱迅速匯成了整齊而嘹亮的大合唱。我們唱著、笑著,窗外的風景向后飛馳,而車內,我們被這由師者引領、眾人齊心的歌聲熔鑄成了一個充滿向心力的集體。
歌聲的余韻尚在胸中激蕩,我們便來到了磨河灘村。這里并無想象中的蒼涼,陽光慷慨地灑滿這片土地,為古老的遺址鍍上了一層溫暖而明亮的光輝。我的手指輕輕拂過那些堅實、粗糙的磚石,觸感不再是冰冷,而是一種沉淀了力量的溫熱。我仿佛能感知到抗戰(zhàn)期間,戰(zhàn)士們固守河山的豪情。他們守護的,正是身后萬家燈火的安寧。那一刻,我們來時在老師帶領下高唱的歌聲,與這片堅韌的遺跡之間,形成了一種昂揚的共鳴。一邊是當下師生同樂的蓬勃生機,一邊是往昔將士用生命鑄就的不朽豐碑。我們以歌聲回應著它沉默的偉岸;它以無言的存在,為我們年輕的脈搏注入了歷史的厚重。
這種薪火相傳的使命感,在觀看《遇見娘子關》時變得更為清晰。當燈光暗下,音樂響起,歷史被現(xiàn)代的光影技術重新賦形。此刻,那些書本上的名字化作了有血有肉的生命。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師者”在引領?它用視覺與聽覺的震撼,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深刻的歷史課。
我們不再是單純的訪客,而是被深深代入的情感共鳴者。從磨河灘“實”的堅韌見證,到演藝“情”的生動再現(xiàn),娘子關的精神內核在我們心中變得立體而滾燙。
歸途,我們身體雖帶倦意,精神卻因充盈而愈發(fā)振奮。依舊是老師帶頭唱響了那些激勵人心的旋律。這時的歌聲與去時相比,更添了一份篤定與深沉。它承載了磨河灘的陽光、舞臺上演繹的忠勇,以及我們心中的星火。我們唱的依然是那幾首歌,但歌聲里,已融入了歷史的回響與師長的期許。
這一日如同一場精心策劃的成長禮。去時,是老師在歌聲中的引領與召喚;歸時,是我們將歷史的感悟唱給未來。我們以歌聲為舟,以師長為舵,渡過了時間的長河,在古老的關隘與年輕的我們之間,完成了一次關于精神與責任的交接。娘子關是那座永恒的雄關,而我們的歌聲,也因這份引領與感悟,注定將在記憶的長河中,留下永不消散的青春回響。?梁雨晨
一場與歷史的對話
來到磨河灘村,我望向斑駁的墻壁思緒萬千。那些殘留下彈孔,仿佛藏著無數(shù)感人的故事。腳下的青石板被歲月磨得發(fā)亮,耳邊似乎還回蕩著戰(zhàn)士們的吶喊聲。眼前的戰(zhàn)斗舊址早已不是書本上簡單的名稱,而是一部鐫刻著家國情懷的史書。
娘子關曾是平陽公主率兵駐守的地方,這位唐代的傳奇女性,用智慧與勇氣為“關”增添了一抹柔中帶剛的色彩。站在娘子關的關城上,我忽然明白,所謂“雄關”,從來不只是磚石的堆砌,更是一代代人用熱血與信念筑起的精神屏障。
漫步在娘子關的老街上,走入水上人家,清澈的泉水順著街巷流淌,石板路邊的老房子門前,人們在溪邊洗衣,孩童追著水流嬉戲,老人坐在街口談天說地,好不快活。
隨后,我們去觀看《遇見娘子關》,與當時的平陽公主和士兵進行歷史對話。觀看表演時,我仿佛瞬間被拉進了歷史的長河。舞臺上,平陽公主身披鎧甲、號令將士的場景格外震撼,演員的每一個動作都透著巾幗不讓須眉的氣魄,讓“娘子軍”的傳奇不再是書本里的文字。
燈光劇幕流轉間,一場鮮活的歷史故事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短短一場表演,不僅展現(xiàn)了娘子關的剛與柔,更讓我讀懂了它背后的深意。
我們離開時,夕陽為娘子關鑲上了一層金邊。我想,歷史從來不是冷冰冰的文字。這次娘子關之行,不僅讓我看到了一座關的風景,更讓我讀懂了一種精神——那是屬于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馬梓祺
雄關漫道鑄忠魂
溫暖的陽光為娘子關投下斑駁的剪影,我站在關城腳下,仰望著這座穿越千年的雄關,歷史的厚重感如潮水般涌來。磚石壘砌的城墻沉默而威嚴,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往昔的烽火與滄桑。
娘子關不僅是軍事防御的杰作,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關城依山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優(yōu)勢,將險峻的山勢與堅固的城墻融為一體。登臨城樓,遠眺群山連綿,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的廝殺聲在耳邊回蕩。古時,這里是兵家必爭之地,無數(shù)將士在此浴血奮戰(zhàn),用生命捍衛(wèi)著家園的安寧。每一塊磚石都浸透了汗水與熱血,每一道城墻都見證了忠誠與勇敢。
漫步關內,古樸的建筑和蜿蜒的石板路帶我穿越時空。想象著平陽公主率領將士們在此駐守的場景,這位巾幗英雄的英姿颯爽令人敬仰。她不僅以武藝高強著稱,更以智慧和膽識贏得了后世的贊譽。
娘子關的那些傳奇故事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男女,在民族危難之際,都能挺身而出,成為守護家園的英雄。
在娘子關,我感受到的不僅是歷史的震撼,更是精神的傳承。這座雄關見證了無數(shù)英雄的壯舉,也激勵著后人勇敢前行。在和平年代,我們或許不再面臨戰(zhàn)火的考驗,但娘子關所承載的堅韌不拔、勇于擔當?shù)木?,依然是我們寶貴的財富。它提醒我們,無論面對何種困難,都要像那些守護關城的將士一樣,堅守信念,勇往直前。
離開時,我回望著娘子關,它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永恒的故事。這座雄關,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精神的燈塔,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杜馨然
指導老師?趙進衛(wèi)?高靜怡?石小軍?劉紅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