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肥播種一體機作業 
農民將麥種和復合肥裝進機斗 秋末冬初,位于我市西北部的盂縣萇池鎮寒意漸濃。11月1日,晌午的陽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盂縣晉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賈永明來不及午休,早早就招呼同伴下了地。“前幾天加班加點搶收玉米,今天的任務是完成100余畝冬小麥的播種。趁暖和,俺們中午也不停,爭取一鼓作氣干完。”賈永明說。他身后不遠處,是位于萇池鎮芝角村的100余畝冬小麥種植試驗田。隨著機械轟鳴,一粒粒飽滿的麥種連同優質的肥料被播撒進土壤里,也為來年的豐收種下希望的種子。 緣何玉米、小麥交替“站崗”守護糧倉?得從我市的農業發展條件說起。山西農業發展躲避不開兩個現實:70%的山地和70%的旱地。我市的農業發展條件也基本如此。因此,我市農民普遍選擇抗旱的玉米、谷子作為主要糧食作物。這兩年,我市把大面積提升糧食單產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廣大農民不光要向良田、良種要產量,還要向“良方”要效益。山西農業大學高志強教授提出的“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模式,為我市一些農村提升糧食產能指明了方向。盂縣萇池鎮率先嘗試起來。 10月下旬,萇池鎮“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模式試驗基地里,100余畝糯玉米的搶收工作終于完成,也標志著“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模式首輪試驗結束。粒大穗滿的糯玉米被河北的一家食品加工企業全部收購,讓賈永明高興不已。他說:“去年,我們試種了長7080小麥,今年6月就取得了畝產700多斤的成績。接著我們緊鑼密鼓地種下了糯玉米,趕上夏季雨水多,玉米的長勢也不賴。原本一年一熟的田地,采用冬小麥、夏玉米的輪作方式,有了兩份收益。” 想要完成好今年盂縣總面積800畝的冬小麥種植任務,需要多方努力。眼下,盂縣萇池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盂縣晉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盂縣廣大家庭農場等多個農業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已結成聯盟、共同推進。在省、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的指導下,他們購進了濟麥23和長7080兩個旱地麥種,分區種植在萇池鎮芝角村、東萇池村、南萇池村等村。賈永明說,選好麥種的基礎上,他們聘請了技術員為小麥從種到收保駕護航,秸稈粉碎還田、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也將運用到麥田。盂縣萇池農業綜合發展有限公司引進的撒肥播種一體機、無人駕駛拖拉機、植保無人機等,優先服務冬小麥種植,大大縮短了人工作業時間,既保證了管護質量,又提高了管護效率。 種好冬小麥的同時,小麥的銷路也得提前考慮。本地產的小麥被就近收購后加工成小麥面粉,無疑是現階段的最優解——既能提高小麥附加值又能推動當地糧食加工企業發展。作為我市生產規模較大的雜糧加工企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山西佳珍糧業有限公司第一時間與萇池鎮“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模式試驗基地達成了小麥收購協議。山西佳珍糧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梁建明說:“試驗基地的小麥經專業機構檢驗達到富硒產品標準,我們很樂意收購。用富硒小麥加工的石磨小麥面粉粉質細膩、呈淡黃色,麥香濃郁,用來做面條、烙餅、饅頭口感都很好。”(郭鑫璐 ?岳潤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