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聚焦高質量發展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持續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新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鞏固七大方向,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筑牢堅實基礎,這對于團結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確保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取得決定性進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議》明確了“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七個方面的主要目標:
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全要素生產率穩步提升,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內需拉動經濟增長主動力作用持續增強,經濟增長潛力得到充分釋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縱深推進,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持續顯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突破。
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顯著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快速突破,并跑領跑領域明顯增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創新驅動作用明顯增強。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達到更高水平。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主流思想輿論不斷鞏固壯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踐行,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激發,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顯著增強,國家軟實力持續提高。
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高質量充分就業取得新進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分配結構得到優化,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優化更可持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
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達峰目標如期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初步建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提升。
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進一步加強,重點領域風險得到有效防范化解,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明顯提高,建軍一百年奮斗目標如期實現,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建設扎實推進。
在此基礎上再奮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如何做到深刻領會“‘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要把握“對立統一”關系。理解“十五五”目標,關鍵在于把握其內在的辯證關系,如安全與開放:越是強調安全,越需要更高水平的開放來獲取資源和技術。如效率與公平:在追求科技和產業效率的同時,必須通過共同富裕來維護社會公平和穩定。如政府與市場:在關鍵領域需要“有為政府”進行戰略引導,在一般性領域則要依靠“有效市場”配置資源。
要具備“系統性”視角。所有目標都是一個環環相扣的有機整體。科技自立是產業安全的前提,產業升級創造高質量就業促進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擴大內需市場支撐國內大循環,國內大循環的韌性又增強了國家安全。
要看清“歷史方位”。“十五五”是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邁向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最關鍵的五年。其所有目標都服務于這個中長期愿景,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入全面深化和攻堅克難的新階段。我們要認識到“十五五”處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承前啟后,任務艱巨,意義重大。
要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貫徹落實好“十五五”規劃,只有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關鍵癥結,才能把規劃從“紙面”落到“地面”。國際方面,地緣政治沖突頻發、全球經濟復蘇乏力、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國內方面,經濟轉型進入深水區,區域發展不平衡、人口老齡化、綠色轉型壓力大等問題交織疊加。如期實現我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重視這些問題。
要堅持“動態發展觀”。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十五五”規劃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黨和國家會根據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
我們特別要理解“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七大主要目標之后的一段表述:“在此基礎上再奮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具有多方面的內涵和意義。
一是目標的含義及標準。目前關于“中等發達國家”缺乏明確的定義,但較多共識是發達國家人均GDP門檻值為2萬美元,而發達國家人均GDP的中位數大約為2.45萬美元甚至更高。若以人均GDP2.3萬美元為參照,這一標準已超越當前一些中國經濟大省人均GDP的水平。
二是實現目標的必要性。這意味著未來中國必須將全國平均線提升到如今沿海發達地區的高度,是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雙重跨越。達到2035年的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要求中國一方面盡可能爭取更快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要更多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三是實現目標的可行性。“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均GDP從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位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前列。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完整產業體系優勢、豐富人才資源優勢更加彰顯,這些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底氣和信心所在。
四是目標的重要意義。從國內看,這將意味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有望擴大,人民生活品質將全面提升,如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提升等。從國際看,中國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若能實現這一目標,將證明發展中大國不僅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實現現代化,而且能夠開辟不同于西方傳統現代化道路的新路徑,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全新選擇。
我們要沉下心來、狠抓落實,把《建議》確定的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施工圖,穩扎穩打,鍥而不舍,一個節點一個節點推進,積小勝為大勝。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因時因地制宜,創造性開展工作。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形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作者為陽泉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二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