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山西陽泉,煤炭的黑色與科幻的銀白在此交織。第三屆劉慈欣故鄉科幻文化活動周以“擁抱AI,激活科幻發展新動力”為主題,將這座傳統工業城市推向科技與人文對話的前沿。當劉慈欣的《三體》宇宙與宇樹科技的AI算法同臺共振,當100件AI美術作品在“二維畫驛”展區挑戰人類想象力的邊界,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場文化盛會,更是一個時代的隱喻:在技術狂飆的今天,人文底蘊如何成為未來想象的錨點,而地域文化又如何與全球科技浪潮共舞。 厚重土壤孕育科幻新芽:地域文化的“反哺”邏輯。工業城市的轉型本身就是一個宏大的科幻敘事。陽泉從依賴煤炭資源到擁抱AI與科幻,其發展路徑暗合了人類文明從地球走向宇宙的探索邏輯。當一座城市將車間機床的轟鳴轉化為數據算法的低語,當礦工的后代開始編寫星際航行的代碼,這種轉變不僅是經濟模式的升級,更是文化基因的嬗變。山西科幻的崛起證明,科技的前沿性并非只能誕生于硅谷或實驗室,它同樣可以在黃土高坡的褶皺中萌發,并因地域文化的滋養而獨具生命力。 AI作為“創作伙伴”:技術賦能下的科幻新范式。本次活動周的核心議題——“AI與科幻”,直指當代文化生產的關鍵變革。在“深空書舟”展區,AI生成的藝術作品與傳統科幻文學并肩展出,這種并置本身即是一種宣言:技術不再是工具,而是共創者。劉慈欣對AI“雙刃劍”屬性的冷靜審視,與宇樹科技肖宇晨“人機賦能”的樂觀展望,構成了對話的張力。這種張力恰恰是科幻文化活力的源泉——它既警惕技術異化的風險,又擁抱技術解放的潛能。技術越是先進,越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領。包括陽泉在內的山西科幻作家對本土神話的重構、對工業遺產的轉化,恰恰說明人類的創造力不在于與AI比拼算力,而在于對文化基因的解讀與再創造。 從靜態展示到動態交互:科幻普及的“破圈”實驗。本次活動周的創新之處,在于打破了傳統文化活動的單向傳播模式。2號展館的“非遺科韻”“險境求生”等互動展品,將科學原理轉化為可觸摸的體驗;科幻電影展映、讀者見面會等多元形式,則構建了從專業圈層到公眾參與的橋梁。這種“動態交互”的策略,呼應了當代傳播的底層邏輯——科幻不再是小眾的智力游戲,而應成為大眾參與的未來對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科幻美術采風”活動。當創作者行走于陽泉的工業遺址與自然景觀中,黃土地的厚重感與深空的虛無感在藝術表達中碰撞,這種“在地化創作”或將成為中國科幻區別于西方科幻的重要標識。 陽泉啟示:科幻作為城市轉型的“軟基建”。陽泉科幻周的深層意義,在于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文化維度的解決方案。傳統工業城市往往陷入“產業路徑依賴”的困境,而陽泉通過挖掘劉慈欣IP,將科幻文化轉化為城市新名片,實現了從“能源輸出”到“想象力輸出”的躍遷。這種轉型不僅是經濟策略,更是一種發展哲學的創新——當一座城市敢于用科幻重新定義自身,它便獲得了面向未來的敘事主導。此外,活動周對AI主題的聚焦,凸顯了科幻文化的時代敏感性。在技術迭代加速的今天,科幻早已不再是預測未來的娛樂產品,而是社會應對技術沖擊的“思想演練場”。陽泉的實踐表明,科幻文化能夠成為科技倫理的討論平臺、創新人才的培育土壤,乃至區域發展的戰略資源。 在星海與黃土之間,陽泉科幻文化活動周的成功,在于它完美詮釋了“本土性與全球性”“傳統性與前瞻性”的辯證統一。當山西作家從黃土地仰望星空時,他們既未迷失于技術的炫目,也未困守于地域的局限,而是找到了一條科技與人文共生的路徑。 正如陽泉從煤炭灰燼中升起的科幻之火,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飛躍,都源于對現實的不滿足與對星空的執著向往。在AI重塑一切的時代,陽泉的探索提醒我們:真正的未來感,不在于技術本身,而在于我們如何用人文的溫度駕馭技術的鋒芒,讓深空的遼闊與黃土地的厚重,在人類文明的下一章中相映生輝。 (作者為陽泉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二級調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