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灑在陽泉礦區新蕾幼兒園總園的操場上,孩子們歡快的笑聲此起彼伏。家住附近的居民程宇目送孩子跑進教室,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家門口’有這么好的幼兒園,孩子每天開開心心入園,我們不用為擇校發愁。更重要的是,孩子在熟悉的環境里快樂成長,我們做家長的既省了奔波之苦,又收獲了滿滿的安心。” 如此暖心的畫面,如今在礦區已非個例。這一切的轉變,始于五年前的一場改革。面對“熱門校”一位難求、“薄弱校”門庭冷落的民生痛點,礦區將集團化辦學納入“十四五”教育專項規劃,建立起“雙組長”推進機制,著力打造“15分鐘優質教育圈”。 改革的種子在2020年8月播下。礦區組建了以山西省示范園新蕾幼兒園為龍頭的新蕾幼兒教育集團,開啟了陽泉市集團化辦園改革的先河。隨后,陽泉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貴石溝小學教育集團、紅嶺灣小學教育集團、馬家坪小學教育集團4個中小學教育集團相繼揭牌,一幅“全域覆蓋、多元共生”的教育新圖景徐徐展開。 作為改革的“排頭兵”,陽泉市第十五中學教育集團探索出“總校引領+分校特色”的辦學模式。該集團分校市十四中學專注于藝體教育,煥發出新的生機;總校則發揮示范作用,成為多所知名高校的優質生源基地。值得一提的是,集團通過“連片教研”讓教師結成教學共同體,又創新實施“學位共享”機制,讓學區內的小南坑小學、沙臺小學、南樓小學等5所小學的畢業生可以自主選擇心儀的初中,真正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全域覆蓋。 這場變革的力量,清晰可見。新蕾幼兒教育集團的入園率從22.3%提升至50%,意味著數百個家庭不再為“入園難”發愁;陽泉市十四中學連續兩年高考達線率翻番,陽泉市第十五中學成為名校的優質生源中學;紅嶺灣小學教育集團榮獲“山西省勞動教育示范校”,在全區督導評估中拔得頭籌;馬家坪小學教育集團成功申報“全國校園足球特色校園”,體育成為激活校園活力的引擎;貴石溝小學教育集團則通過精準幫扶,讓各分校教學質量顯著提升。每一個數字的背后,都是一個個家庭獲得感與幸福感的真實提升。 紅嶺灣小學教育集團教師王琴琴的成長經歷,是集團化辦學賦能教師專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集團搭建的師資共享機制,讓我能夠跨校交流、跟崗學習,成長快多了。”紅嶺灣小學教育集團教師王琴琴說。如今,王琴琴已從一名新教師成長為區級教學骨干。 在礦區,像王琴琴這樣快速成長的教師越來越多。全區集團校已涌現出區級學科帶頭人11名、教學骨干27名,市級學科帶頭人及骨干教師11名。一支結構合理、梯隊完整的骨干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這場變革的力量,同樣體現在教學方式的深刻重塑上。在紅嶺灣小學教育集團,一座珍藏了140余種動植物標本的“生態科普教育館”,成為孩子們探索自然的科學殿堂。 圍繞這座教育館,學校構建了完整的科普教育體系。開發《趣玩科學》網絡課程,瀏覽量超10萬次;創編《校園與環保》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從認知走向實踐;開辟“快樂小農場”,讓每個班級都能親身參與種植,見證生命成長的全過程。 “把課堂搬進標本館,書本上的知識立刻活了起來。每一個標本,都在孩子心里播下好奇的種子。”紅嶺灣小學教育集團科學教師荊雪嬌道出了這種教學變革的真諦。通過邀請專家做講座、體驗流動科技館等系列活動,學校讓科學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這樣的教育創新,正是礦區“智慧賦能”的生動詮釋——它不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以豐富的資源和創新的理念,為孩子們打開通往真實世界的窗戶,讓學習變成一場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郭雁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