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鏟車將玉米放入脫粒機中 
工人操作烘干塔設備 
玉米粒被倒入烘干塔糧斗 11月5日清晨,位于盂縣北下莊鄉的山西沃北農業有限公司廠區里已一片熱火朝天。高聳的烘干塔轟隆作響,工人駕駛著鏟車,正有條不紊地將裝滿金黃玉米的鏟斗升起,緩緩倒入一旁的玉米脫粒機中,脫粒機飛速運轉,玉米粒像瀑布般落入下方的輸送帶,空氣中彌漫著新鮮玉米的清香。 此時正值北下莊鄉玉米收獲的時節,作為當地一家集規模化種植、生態養殖、農機服務、新技術推廣于一體的大型農業企業,公司的工人們早已進入“連軸轉”模式。廠區內,有的工人忙著檢查收割機的輪胎和鏈條,準備前往周邊村莊為托管農戶提供收割服務;有的則守在烘干塔旁,不時查看顯示屏上的溫度和濕度,確保烘干進度;還有人在糧倉門口登記臺賬,將剛收購的玉米入庫。 “現在這個時候,是公司秋收最忙的時候。3號那天,烘干塔的燃燒機突然壞了,我趕緊聯系維修并更換了新的燃燒機,總算沒耽誤第二天的烘干計劃,要是停一天,損失就大了。”公司總經理趙建龍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指著不停運轉的烘干塔說,“我們不僅幫村民收割玉米,還回收濕玉米。農戶不用自己找銷路,也不用怕玉米受潮發霉,拉到我們這直接變現,我們將烘干后的玉米一部分出售給糧食收購商,另一部分存入糧倉。” 據趙建龍介紹,自開啟秋收工作以來,公司的烘干工作就沒停下,目前已經連軸工作了十幾天,截至11月4日,累計烘干15次玉米,總量750多噸。“糧庫里現在還存放著100多噸,前幾天共出售了650多噸。回款及時,我們也好緩解資金壓力,繼續收購村民的玉米”。 這種“收割—回收—烘干—銷售”的閉環模式,不僅讓農戶吃了“定心丸”,也讓公司員工干勁十足。負責收割機組的工人李永星剛從田里回來,褲腳還沾著泥土,他說:“我負責的收割機一天能收幾十畝地,這半個月已經掙了6000多塊了。雖然天不亮就要出門,但看著錢包鼓起來,心里就踏實。”一旁負責烘干車間的李軍文也搭話:“我們車間實行輪班制,公司管吃管住,工資按時發,大家都愿意好好干。” 趙建龍說:“秋收工作預計要持續到月底,等玉米收完,我們就該忙著處理秸稈了。這些秸稈可不能浪費,粉碎后既能還田當肥料,也能加工成青貯飼料喂牛,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下一步,我們還打算引進更先進的農機設備,擴大托管種植面積,讓更多農戶享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的紅利。”(王嘉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