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貴州遵義仁懷市迎來了一場備受矚目的文學盛典——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在此隆重揭曉。這一獎項作為中國散文創作領域的重要榮譽,承載著無數作家對散文藝術的執著追求與對人文精神的堅守。在眾多優秀作品中,李建永發表在《北京文學》2024年第2期的《母親碎碎念》脫穎而出,成功摘得這一重要獎項。這一結果不僅是對李建永個人創作成就的高度肯定,更是對中國散文創作中親情書寫與文化記憶傳統的深情致敬。
冰心散文獎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它系中國散文學會根據冰心先生遺愿于2000年創立。該獎項始終秉持著冰心先生“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的文學精神,將關注點聚焦于作品的人文情懷與藝術品質,鼓勵作家們用文字傳遞愛與溫暖,挖掘生活中的美好與真情。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2023-2024年度)于2025年3月1日啟動,至4月30日截稿,共收到散文單篇作品756篇、散文集339部。參評作品題材廣泛,涵蓋了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文旅融合、歷史人文、城市建設、民族風情、親情懷舊等諸多領域,充分展現了當代散文創作的多元性與時代性,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最終評選出的20個散文集獎、30個單篇作品獎及1個散文理論獎,代表了2023-2024年度中國散文創作的最高水平。在這樣的評選背景下,李建永的《母親碎碎念》能夠從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單篇作品獎,充分說明了其作品的藝術價值和精神內涵得到了評委會的高度認可。
李建永,這位筆名南牧馬的作家,擁有著多重獨特的文化身份——雜文家、散文家、民俗文化學者。這些身份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他別具一格的創作視角與文化視野。他出生于山西山陰,那片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土地,為他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而現居北京的經歷,又讓他沐浴在現代都市文明的氛圍中,接觸到多元的文化思潮。他的職業生涯同樣豐富而多元,最早在陽泉市文聯工作,這段經歷為他積累了深厚的文藝創作基礎和人脈資源,滋養了他對文藝事業的敏銳感知和熱愛。他在陽泉娶妻生子,還有一幫熱愛文學的朋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為李建永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碰撞和創作靈感,成為深入生活的源泉之一。后來他成為從業媒體的高級記者,憑借著敏銳的社會觀察力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在中國作家協會與中國散文家協會的雙重會員身份加持下,持續創作出兼具思想性與文學性的優秀作品。多篇作品被《新華文摘》《讀者》等知名刊物轉載,更有若干篇目進入中學語文課本,成為青少年人文閱讀的經典范本。此次獲獎的《母親碎碎念》,無疑是他在創作生涯中的又一力作,凝聚了他對生活、對親情、對文化的深刻感悟。
《母親碎碎念》能夠榮獲冰心散文獎這一殊榮,絕非偶然。作為朋友和讀者,回顧李建永的創作歷程,他長期致力于散文藝術的執著探索,對親情主題有著深刻而獨到的思考。翻開他的創作履歷,九部著作宛如九塊色彩斑斕的拼圖,共同拼湊出他獨特的文學世界。從早期的《說江湖》《說風流》,到后來的《母親詞典》《中國雜文·李建永集》,再到近年的《我從〈大地〉走來》《園有棘:李建永雜文自選集》,每一部作品都各具特色,既有對社會現象的深入剖析,也有對文化傳統的細致梳理,而貫穿始終的,是他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深切關注以及對傳統文化價值的現代詮釋。他以文字為橋梁,連接起過去與現在,讓讀者在閱讀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實與文化的傳承。
從文學地理的角度來看,李建永的創作軌跡呈現出從山西到北京的跨地域文化視野。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獨特的民間文化傳統,為李建永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資源。那些古老的傳說、淳樸的民風、傳統的習俗,都成為他創作的靈感源泉,使他的作品中蘊含著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而北京作為當代中國的文化中心,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文化精英和多元的文化思潮,為他的創作提供了開闊的視野與多元的視角。在這里,他接觸到最前沿的文化理念和最豐富的文化信息,能夠站在時代的前沿,以更宏觀的視角去觀察社會、思考人生。這種地域文化的雙重滋養,使他的作品既保持著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與尊重,又具備對現代生活的敏銳把握與洞察。《母親碎碎念》中,我們既能感受到山西民間文化中那種質樸真摯的情感表達,如母親那溫暖而又親切的話語,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家人的關懷;又能體會到北京文化環境中形成的理性思考與宏大視野,使作品在情感表達的基礎上,更具思想的深度和廣度。
李建永的創作特色在《母親碎碎念》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作為一名雜文家與散文家,他有著獨特的寫作技巧和風格,擅長將議論性思維融入抒情性寫作,在理性思考與感性表達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點。他的文字既有雜文的犀利與深刻,能夠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本質;又有散文的溫潤與細膩,如潺潺流水般滋潤著讀者的心田。在《母親碎碎念》中,這種創作特色表現為對母親話語的記錄與對文化記憶的思考的有機結合。他如實地記錄下母親的日常話語,那些看似瑣碎、平凡的話語,卻蘊含著生活的智慧和人生的哲理。同時,他又從中提煉出普遍的人生智慧,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引發對生活的思考。他不僅展現了個人與母親之間深厚的情感聯系,更從中折射出代際溝通與文化傳承的深層思考,讓讀者感受到親情的力量和文化的延續。
從創作主題看,《母親碎碎念》延續并發展了李建永對普通人生活狀態的關注。在他的創作譜系中,從早期的《母親詞典》到如今的《母親碎碎念》,母親這一形象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但與早期可能更為顯性的文化思考相比,《母親碎碎念》更加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細微情感與瞬間感悟。它聚焦于母親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如母親的一句叮囑、一個眼神、一次嘮叨,都被作者敏銳地捕捉下來,并賦予了深刻的情感內涵。這種創作轉向,體現了李建永對散文藝術本質的回歸——通過對日常生活的細膩觀察與真摯表達,展現人性的光輝與生活的真諦。在當代散文創作日益追求宏大敘事與文化深度的背景下,李建永對日常生活詩意的發掘,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提醒我們,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文學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關注平凡生活中的點滴,同樣能夠創作出具有深刻內涵和感染力的作品。
從文學傳承的角度看,李建永的創作與冰心散文獎所倡導的文學精神形成了深刻的對話。冰心先生的創作以愛為核心,她關注兒童、母愛與自然,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性的美好與生活的溫暖,形成了獨特的文學風格與人道主義關懷。李建永的《母親碎碎念》雖然題材與時代背景截然不同,但在對人性美好情感的挖掘與對日常生活詩意的展現上,與冰心精神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呼應。這種呼應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對冰心文學精神的創造性轉化。在當代社會語境下,李建永以新的視角與手法,繼續書寫人性之美與生活之詩。他通過記錄母親的話語,展現了母愛的深沉與偉大,讓讀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與力量;他通過對日常生活詩意的發掘,讓讀者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這種對冰心文學精神的傳承與創新,使他的作品既具有時代特色,又蘊含著永恒的價值。
李建永的獲獎,也為當代散文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散文創作日益多元化、碎片化的今天,《母親碎碎念》的成功告訴我們:真正打動人心的散文,往往源于對日常生活最本真的觀察與最真摯的表達。不需要刻意的技巧炫耀,也不需要宏大的主題包裝,只要保持對生活的敏感與對情感的真誠,就能創作出具有持久藝術魅力的作品。作家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眼睛去觀察生活,用文字去記錄生活,將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融入作品中,讓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共鳴。同時,李建永的創作也提醒我們:散文創作不應局限于個人情感的宣泄,而應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思考與價值探索。散文不僅僅是一種文學體裁,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它承載著作家對生活、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作家要通過散文創作,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引導讀者思考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
從更廣闊的文學視野看,李建永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中國當代散文創作的一種重要趨勢——在傳統與現代、個人與時代、微觀與宏觀之間尋找平衡點。他的作品既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又回應著當代社會的文化需求。他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將其融入現代散文的創作中,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時,他又關注當代社會的發展變化,反映時代的精神風貌,使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他既關注個人生活體驗,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個人的情感世界;又思考著普遍性的人文問題,通過作品引發讀者對人生、對社會、對自然的思考。他既保持散文的文學性,注重文字的優美與表達的技巧;又承擔著文化思考的責任,通過作品傳遞文化價值和思想內涵。這種創作取向,為中國散文的發展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為中國散文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十一屆冰心散文獎對李建永《母親碎碎念》的肯定,不僅是對一篇優秀散文的褒獎,更是對中國散文創作中親情書寫、文化記憶與人文關懷傳統的傳承與弘揚。在李建永的筆下,母親的話語不再是私人化的日常絮叨,而成為連接個人記憶與文化傳統的精神紐帶,成為觀察時代變遷與人性美好的文學窗口。通過《母親碎碎念》,我們得以重新思考親情的意義、記憶的價值與文學的力量。它讓我們明白,親情是人生中最珍貴的財富,記憶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文學是傳承情感與思想的重要載體。這或許正是冰心散文獎設立的意義所在,也是李建永創作帶給我們的最珍貴啟示。它激勵著我們,在文學創作的道路上,要堅守初心,關注生活,傳承文化,用文字傳遞愛與溫暖,書寫時代的精神與人民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