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陽泉日報·晚報版》刊發了《20余名大學生體驗“一日網格員”》的新聞報道。當山西工程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化身“一日網格員”,走進新華西街社區參與入戶核對、環境巡查,這場社會實踐讓抽象的基層治理變得可觸可感,更開啟了青春力量與基層建設雙向奔赴的篇章。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看似是臺賬記錄、矛盾調解、便民引導等小事,實則連著千家萬戶的獲得感。過去,不少人覺得基層工作瑣碎重復,但大學生的加入為這項工作注入新活力。他們帶著課堂上學到的社會學思維、數字化工具使用能力,或許能為社區臺賬優化、文化活動創新提供新視角;而親身參與矛盾調解、特殊群體服務,更讓他們跳出書本,讀懂基層治理里藏著的民生溫度。社區工作人員用鄰里矛盾調解案例解答疑問時,學生們看到的不僅是工作方法,更是基層工作者“以居民為中心”的初心,這種認知遠非課堂講授所能替代。 對大學生而言,“一日網格員”體驗是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在校園里,他們學習的是治理理論、服務模型。走進社區,他們才真正明白理論落地要兼顧老人的溝通習慣、居民的實際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這樣的一日實踐不應只是一次性體驗,而應成為校社聯動的起點。一方面,社區可結合大學生專業特長,建立長期實踐基地,讓社會實踐活動延伸為長期實踐活動、課題研究。另一方面,高校也可將社區實踐納入實踐教學體系,讓基層治理案例走進課堂,實現“實踐、教學、再實踐”的閉環。當學生的體驗活動轉為沉浸式參與,青春力量才能真正扎根基層,成為推動治理效能提升的“常流水”。 基層治理的現代化需要的是多元力量,大學生走進社區帶來的是活力與創意。同時,基層回饋給他們成長與沉淀。期待更多高校、更多社區加入這場“雙向奔赴”,讓青春身影更多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讓基層沃土孕育出更多懂民情、有擔當的青年力量。(顧 ?超)
|